“1938年11月,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,奔赴吕梁山一带进行抗日宣传工作,他们去吕梁山的时候要东渡黄河,这些年轻人第一次渡黄河的时候,就被黄河的惊涛骇浪所震撼。”黄炜介绍说。
明明说过要带套套的中新网兰州3月29日电(王牧雨 高莹)“风在吼,马在叫,黄河在咆哮,黄河在咆哮……”一曲以黄河为背景,勾画出中国人民保卫祖国、顽强抗击侵略者的壮丽画卷的《黄河大合唱》,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耳熟能详。坐落于黄河之滨的西北民族大学校园里,全国唯一以《黄河大合唱》为主题的展览馆中,细腻而完整地呈现了这首歌曲创作的珍贵历史故事。
《黄河大合唱》展览馆分为“民族危难海光际会”“联袂延安交响黄河”“音乐史诗丰碑永驻”“民族强音响彻海内外”“走进新时代黄河永流传”五个主题展区。
85年前,《黄河大合唱》在战火中诞生,如今它的故事仍然被广为传颂,《黄河大合唱》展馆作为西北民族大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,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基地,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。(完)
该展馆负责人黄炜是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教授,也是作词人光未然的侄女。近日,她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,展馆从筹备到开馆用了近5年的时间,馆陈设计是以黄河漩涡样式打造,处处细节都展现出奔腾不息的黄河精神。
根据史料记载,光未然在渡河的过程中,已经有了创作灵感,随后连续用5天的时间写了400行的诗,当时叫《黄河吟》,后来就是《黄河大合唱》的歌词。两周之后,冼星海连续用6天时间创作出《黄河大合唱》。抗敌演剧三队是黄河大合唱首演的队伍,首演的指挥是邬析零,初演时的乐器是用汽油桶制作而成。
“就几把二胡,几把小提琴,因为当时就是这样的条件,没有低音乐器,所以广东来的一个二胡演奏家,用汽油桶自己做了一个。”黄炜说,1975年,严良堃组织施万春几个作曲家,对《黄河大合唱》进行改编的中央乐团版本,就是现在流传最广的。
首演黄河大合唱指挥邬析零的五线谱纸、1939年4月手抄《黄河大合唱》第一版的简谱……馆内收藏着千余件《黄河大合唱》相关的珍贵资料,其中不少资料都是由作词人光未然的亲属捐赠而来。
...游戏版本 V1.6.6 | 大小 91.47M |
系统要求 安卓4.6 | 更新时间 2025-05-13 19:03:09 |
语言 中文 | 开发商 |
适龄范围 12+ |
修复bug
我的总结几点:
1.芯片生态的竞争逻辑
2.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的学生,都自信吗?
3.台湾人怎么看《周处除三害》在大陆火爆?
4.你最喜欢的插画师是谁?
5.人可以在A4纸上以准确的比例尺画出太阳系所有的行星和相对距离吗?